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服务 » 正文

五脏不好,身体会“说话”

发布时间:2024-02-23 [ ]

 

凡是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大夫除了问患者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还会望神色,察舌质舌苔,听声音嗅气味等,最后还要切脉。这就是中医著名的“望闻问切“四诊的主要内容。

我国首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中医的四诊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诊察,解读五脏的“语言”,从而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那么,五脏是怎么“说话"的?这就需要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

“藏”,包括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卵巢)。在人体这个全息系统里,五脏对应人体的五官、五色、五音、五志、五液等。例如:肝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心主神志、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脾主运化、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肺主气司呼吸、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肾主藏精主水、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因此,详细收集了五脏“投射”在不同区域的信息,就读懂了五脏的特殊“语言”,从而也就掌握了五脏的盛衰、虚实、寒热的变化。

肾绝齿长。意思是肾气虚衰时,牙齿也会相应变“长"。牙齿变“长"的原因并非牙齿长长了,而是由于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而显得牙齿长了。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头的一部分,需要肾气滋养。人在步入老年后,由于肾气不足会逐渐出现牙龈退化、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十三“常要"中就有“叩齿"保健法,清晨叩齿300下可固肾健齿。

脾绝唇反。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全身的肌肉都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若脾气亏虚,气血化生乏源,可致肌肉失养萎退。唇是肌肉的一部分,故见嘴唇失去光泽丰满并向口腔内“卷”。要使脾气健旺,除了少食寒凉生冷之物、不暴饮暴食外,可经常参加运动,肌肉发达丰满可

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脾在液为涎,传统的“吞津”保健法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肺绝毛脱。肺主气,外合皮毛,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当肺气充沛时,肌肤得到充足的温养就会皮毛润泽、紧固,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也强。若肺气虚弱,宣发功能失职,卫气、精津布散障碍,则皮毛干焦枯槁而脱落。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日常尽量不吸烟,不要在空气混浊的地方长时间逗留,天气干燥时要经常喝水,多摄入一些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以笑养肺,赶走忧伤情绪。

肝绝舌缩。肝为筋之宗,肝血极度不足时,筋脉失养萎靡,舌头就会蜷缩起来。平时养肝护肝要少喝酒,不熬夜,不滥用药物,保持心情舒畅,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

心绝病危。心为君主之官,为一身之主,“心绝”为五脏的绝候之一。《脉经》认为“病人心绝一日死”。心藏神,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中医养心要注意养神,敛思寡欲,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勿大喜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