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信息 » 正文

运用数据感知经济发展痛点和堵点 启迪中国未来发展取向

发布时间:2022-10-25 [ ]

 

最近,国务院智囊对中国经济现状分析,披露了一批数字信息。有专家运用数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未来发展取向发表看法。

一是从民间投资增量看。近10年内民间投资与全部投资之比,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在50%以上,占半壁江山。但民间投资与自身同比增长率,却从2015年开始滑入了个位数增长的8.8%,2016年为2%。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年平均不到4%,2022年上半年为3.5%,大大低于全国上半年全部投资增长率的6.1%。投资减少,则税收减少,GDP增速下降,就业下降,收入下降,从而引起整个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

二是从消费角度看。目前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从2014年的56.3%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高达69.4%。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说明消费之马正在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本身比率却在下降。居民消费支出2018年为10.4%,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为6%多。2022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0.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指标出现下降0.7%。生产决定就业、收入与消费,消费不稳或消费增长下降会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

三是从居民收入状况看。中国有十四亿多人口,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两者合计8.7亿人。这部分居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钱去扩大消费。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中等收入者有3.8亿人。尽管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担心于孩子上学、家庭防大病、买房子、老人养老等一系列意外支出,不敢痛快去消费。

四是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看。2021年,全社会从市场上筹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共314.13万亿元,扣除政府债券、居民贷款和无息的股票融资,企业部门的有息融资存量为180.48万亿元。按2021年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4.95%计,企业当年需付息8.93万亿。各项贷款若按平均三年期还本,当年需还本60.16万亿元。两项相加共需偿还本息共69.09万亿元。而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27.92万亿元,还本付息能力为185.15%。此营业收入还需扣除一般占营业收入的50-70%营业成本和应交的利税。考虑这些因素,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与还本付息之比,在2015年还为263.90%,之后逐年下降,直至2021年降到185.15%。可以想见,现在的企业是靠借新还旧及货币政策的不断放松才得以维持。

五是从房地产面临风险看。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很严峻。按同比计算,今年占全国投资份额四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22.2%,房屋销售额下降28.9%,新开工面积下降34.4%。土地购置面积在去年负增长基础上又下降48.3%。从买地、开工到销售,几个环节的关键指标同时出现严重负增长,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截至7月16日,烂尾楼200个,涉及房企87个,涉及城市79个。若不是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发声,若不是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及时制止,烂尾楼、断贷现象将进一步发酵、蔓延,将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场面。

六是从房地产市场走势看。已发展20多年的中国房市,将真正出现历史性的转折,开始迈入由住房投资品为主向消费品为主发展的快车道。据有关研究,房地产与上下游涉及的50多个行业增加值相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房市不稳,土地财政收入枯竭,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各项正常运行。房市不稳,对就业、收入、消费带来严重冲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房市已成为我国当前摆脱经济困境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七是从地方隐性债务看。据IMF估算,中国地方隐性债务61.3万亿元,其中40万亿元是城投债。发行利率4%-8%,2021年隐性债利息2.2万亿元。债务主体2021年全年能融到的新资金仅2.4万亿元,差不多只能应付利息的支出。地方融资多为土地抵押,近几年土地流拍又严重,土地收入2020年增加1.9万亿元,2021年仅增加2909亿元。存量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发行增量债券又受规范管理约束、加上土地拍卖限制,地方政府新增财源枯竭。这一结果不仅影响了有些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进一步牵连了专项债券作用的正常发挥。

八是从进出口贸易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额总额为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贸易顺差总额也高达3.14万亿元,扩大62.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正持续维持强劲态势。但我们必须感知,在180种全球主要贸易品中,70%的生产都集中在我国。如此之高的集中度,在有些人眼里就意味着高依赖度,涉及“国家安全”。故一些国家陆续出台了或计划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自给率或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使供应链多元化。这次疫情冲击更是让企业意识到,彻底重新评估供应链、缩短供应链、投资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可能是有利可图的。基于此可以预计,全球企业可能在未来5年内,将其全球产品的1/4转移到新的国家,其中超过一半的制药和服装生产会转移到新的国家,受影响的商品总价在2.9-4.6万亿美元之间,约为2018年全球商品出口的16%-26%。另外,美国正在全球打货币战,通过滥印货币、通货膨胀来稀释中国用商品实物换来的外贸顺差中美元纸币的含金量。

九是从居民存款情况看。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元。经分析,这是因为,上半年资本市场中的客户买股票、买基金的投资减少;加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加大,客户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愿望有所减弱,很多客户喜欢到银行存定期存款。这些都反映消费、投资、理财、购房的市场变化趋势。这些都是因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困难,叠加局部地区疫情暴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导致存款定期化趋势日益明显。

上述九个方面的数据告诉后我们,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一是在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的两大痛点。二是存在相当多的企业高负债经营,在为银行打工中资金断了流;房地产市场不活,引发房地产及其关联企业成片躺平,造成税收、就业、居民收入难以增长的两大堵点。三是我国有相当部份的企业,在“三期叠加”下经济调整不彻底、产业发展取向没有进化等三大问题。由此可见,在稳住经济大盘,稳中求进的当下,我国经济前行应当优化发展取向。要保持定力,蓄积能量,加大力度,尽快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大痛点,打通市场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堵点,要知势善为,秉持经济转型,全力推进三个进化,即未来的城市化应当向都市圈、城市群的深度城市化进化,产业发展领域要向数字经济进化,经济发展体系要向绿色经济进化,使之全面发展,成为主流,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