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信息 » 正文

长三角共同探讨轨交互联等治拥堵

发布时间:2017-06-01 [ ]

 

       据悉,长三角已携手完成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研究,所开“药方”包括探讨开征道路拥堵费、统一规划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和停车场、构建“同城”公交体系、增加小车入沪成本等。在今后的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上述研究成果有望逐步展开试验。 统筹各城市轨交:目前,长三角在建轨交项目12个,但各地采用的线路定位、站距、供电制式、车辆型号等没有统一标准,更没有在车站、换乘及技术上相互衔接、留有接口,不同轨道交通线间几成“断头路”。有必要打破行政壁垒,统一规划地区轨道交通网,提高区域通达性,最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探讨征收拥堵费:“同城”公交体系也被认为是解决拥堵的抓手,上海嘉定至江苏太仓、上海枫泾至浙江嘉善已先行试验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化客运班线。但由于各省市的公交发展战略不一,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开放程度不协调,造成了地方保护、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地区协作共同推进,重点开展公交化客运班线运营管理研究,构建长三角“同城”公交体系,以增强公交客流吸引力、降低私车使用率。同时,在发展“同城”公交的同时统筹规划长三角区域停车换乘中心,在省际和城市外围铁路、轨交车站周边建设大型停车场,各城市要研究各自的停车场规划,找出异同,保障相互间重大公交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建设。长三角地区还应加快开展区域拥堵费政策研究,探讨征收的可行性;推进联合执法,杜绝异地牌照车违法难查处的现象;建设类似“物联网”的车联网系统——这被认为解决拥堵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城市道路交通的根本问题是“基于社会整体出行需求对路网时空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分配”,关键是“能否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现状做到全面感知”。此前,杭州、广州、深圳有过征收道路拥堵费的设想,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公交体系支撑、缺少法律依据、宣传不到位、公众接受度较低等,均未付诸实施。不过,长三角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实力及一体化交通体系为推行交通拥挤收费制度提供了前提,建议加快开征区域拥堵费政策研究,探讨区域征收拥堵费可行性。重点开展拥挤定价政策、拥挤收费模式、收费管理及收费时机研究,通过对长三角重点拥堵区域、路段或时段收取交通费,来调整出行的分布或减少出行需求量。 小车入沪成本可能增加:在另一项名为“长三角进沪客运大巴快捷通行”的合作课题中,业内专家建议,为缓解上海交通压力,在实行进沪客运大巴快捷通行的同时提高外地小车的入沪成本。 数据显示,在进沪客运车辆趟次构成上,小汽车从2008年的80.2%增到2010年的85.3%,大巴则由19.8%减至14.7%。现行进沪公路收费,是以车辆型号设定标准,不考虑运能差别,对车辆结构、路段流量没有控制力,不足以从成本上促使旅客选择大巴出行。另一方面,上海对外地车停放费用的收取也未能起到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