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信息 » 正文

长三角地区应力避全球分工中“高不成低不就”窘境

发布时间:2017-06-01 [ ]

 

    在发展转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国内主体城市群都在谋划发展方向之变。在国家整体资源禀赋悄然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正朝着提升价值链的方向转变。一些城市负责人和专家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新一轮的联动发展,关键在于努力提升高端产业价值链,避免落入在全球分工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避免“产业高端、价值链低端”现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高地之一,长期以来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创新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表示,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有研究显示,按相关数据换算,中国国际贸易相当大的比例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我国不少城市高科技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利税,甚至低于一些传统产业,这表明“就算有些高技术产业,作为产业是处于高端,但其价值链仍集中在中低端”。 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禀赋已悄然发生改变。目前,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已开始出现下降苗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约束也不断加强,如前一阶段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雾霾;产学研网络的“水平联系”还处于比较弱的阶段。相关专家认为,长三角城市群今后应更加重视并尽快提升高端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本地创新企业”,形成创新的整体链条,避免在全球分工格局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美时医疗董事长马启元等企业界人士也表示,一些高科技“朝阳产业”的发展,应政府、企业与社会联动,提升价值链是关键。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相关人士说,长三角城市群应研究创新驱动的政策激励机制,“节约与集约紧密结合”。左学金等专家还认为,可考虑在长三角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以及行业协会和学会,“把长三角作为合作的整体,来带动区域的创新驱动”。  由要素合作转向制度创新: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也在逐步加深。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看来,长三角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在于实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专家认为,过去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更多体现在要素层面的合作,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五流”的交互合作。但这只是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  如今,长三角核心城市间的要素合作已积累到一定的高度,下一步应本着“区域利益高于行政区划利益,地区利益高于省市级行政利益”的原则,区域和城市群加快形成共识,“政府搭台、政府唱戏”,政府与政府之间要拿出政策资源来进行区域合作,在制度合作及制度一体化创新上寻求突破。  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背后: 长三角区域合作在国内得以率先进入务实阶段,得益于拥有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个被区域内称为“市长峰会”的平台。正是由于其务实性和有效性,吸引了区域内越来越多城市的瞩目。 从最初的16个中心城市,发展到后来的22个城市。在此次市长联席会议上,长三角城市群再次“扩容”,又吸收了芜湖、淮南、滁州、徐州、宿迁、丽水、温州、连云港等8个长三角城市,成员城市“大家庭”的总数已达30个城市,上海及江浙的主要城市已全部囊括其中,安徽的城市也在不断进入。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负责人姚新表示,长三角城市群平台的扩容,对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协作以及城市间的差别化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区域合作已是大势所趋。